手機購新補貼出爐:不用交舊手機,我國製造產能可滿足“換機潮”需求 |
文章来源:鹹陽市 发布时间:2025-07-05 08:24:13 |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頔 ⠥京報道 1月15日,商務部對外公布《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購新補貼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和《商務部等4部門辦公廳關於做好2025年家電以舊換新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 《方案》提出,個人消費者購買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3類數碼產品(單件銷售價格不超過6000元),可享受購新補貼。每人每類可補貼1件,每件補貼比例為減去生產、流通環節及移動運營商所有優惠後最終銷售價格的15%,每件最高不超過500元。 《通知》提出,對個人消費者購買2級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標準的冰箱、洗衣機、電視、空調、電腦、熱水器、家用灶具、吸油煙機、淨水器、洗碗機、電飯煲、微波爐12類家電產品給予補貼。 1月16日,商務部召開手機等數碼產品購新補貼組織實施工作專題新聞發布會。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司長李佳路表示,手機等數碼產品具有普及程度高、單品價值高、更新頻率高、科技含量高的特點,實施購新補貼,不以“交舊”為前提,作為一項惠民生、促消費的政策,有利於降低購置成本、提高百姓生活品質,有利於拉動消費、擴大國內需求,也有利於激發產業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根據目前工作調度情況,全國各地將從1月20日開始陸續實施手機等數碼產品購新補貼。 李佳路也談道,2024年家電以舊換新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在總結2024年家電以舊換新工作實踐、研判當前城鄉消費實際的基礎上,《通知》將原來的8大類家電擴圍至12大類,其中新增加了微波爐、淨水器、洗碗機、電飯煲4類產品。同時,將每人可補貼的空調數量擴圍至3件。多措並舉便利換新交舊,加快健全廢舊家電等再生資源回收體係,推動形成“去舊更容易、換新更願意”的有效機製。 我國製造產能可滿足換機潮 加力擴圍實施“兩新”工作,將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等消費電子產品納入支持範圍,這對消費電子產業會產生什麽積極影響?在全國範圍內實施購新補貼,生產供應保障情況怎麽樣? 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徐文立回答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上述提問。他表示,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等消費電子產品產業規模大、覆蓋用戶多,既是拉動內需的強引擎,也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需品。把這些產品納入“兩新”政策支持品類,有以下四點考慮。 一是順應了老百姓的期待。2024年1至11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為2.8億部,平板、智能手表(手環)也成為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學習、運動的必備產品。 二是對經濟帶動效應顯著。截至2023年底,我國手機用戶數量達到了17.27億。若其中10%的用戶參與手機購新補貼活動,將產生千億元的換機市場規模。同時,一台手機包含上千個元器件和零部件,手機因購新補貼帶來的銷量增長,也為上遊供應鏈創造新的增量,將帶動相關領域業務增長。此外,手機還是拓寬移動互聯網應用場景的重要載體。當前,我國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規模已經達到了12億,網購、短視頻、遊戲等應用可大幅拉動互聯網消費業務的增長。 三是對我國產業升級牽引力強。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是軟硬件新技術、新應用的集大成者,實施購新補貼有助於我國消費電子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協同創新,瞄準用戶體驗持續優化產品,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同時,憑借著極強的技術外溢特性,這些產品的上遊元器件在汽車、家電等領域創新應用也不斷加深,對推動我國傳統行業轉型升級作用顯著。 四是我國具備消費電子產品購新的堅實產業基礎。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平板等消費電子產品的製造中心,全球主流品牌和代工企業均在我國設有大型製造基地,我國製造產能可以滿足“換機潮”需求。2024年1至11月,我國手機產量為15.04億台,是規模最大的單一電子產品;我國手機上市新機型累計393款,龍頭企業產品譜係豐富,可滿足用戶換機的個性化需求。 賽迪研究院消費品工業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代曉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024年在“兩新”政策推動下,消費持續恢複。展望2025年,隨著全國各地積極落實“兩新”,政策推動消費增長,企業營收將向好發展,預計2025年消費品工業規上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超2%,有望達32萬億元。 代曉霞建議,政府和市場要“雙輪驅動”推動投資和消費有機銜接,特別是要持續推動“兩新”政策發力顯效,落實好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稅費減免、專項再貸款和財政貼息等優惠政策。 發展“互聯網+回收”等新模式 發布會上,李佳路表示,2025年商務部將繼續努力做好組織實施,指導各地落實落細擴圍後的家電以舊換新工作。 一是做好工作銜接過渡,盡快製定工作細則,抓好組織落實,確保各地與2024年政策有機銜接,平穩有序過渡;二是優化政策操作流程,進一步優化補貼申請與資金撥付流程,提供換新、安裝、收舊等一站式服務;三是完善回收體係建設,培育一批廢舊家電等再生資源回收試點城市和企業,發展“互聯網+回收”等新模式,鼓勵政策參與主體通過自建回收渠道、與回收企業合作等方式,積極拓展廢舊家電回收業務。 家電分析師羅岸陽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推動下,我國老舊家電或進入加速報廢階段,空調、冰箱的實際報廢率有望實現躍升。他指出,從存量數據來看,2023年彩色電視機居民保有量為6.5億台,電冰箱5.8億台,洗衣機5.5億台,空調7.8億台,家電存量基數較大。空調每年的積壓未報廢量最多,從2019年起5年的未報廢量達到1.69億台;冰箱的5年累計未報廢量約為6820萬台。 “以舊換新所代表的家電更新需求或是更重要的增長動力。根據我們測算,2023年空調、冰箱、洗衣機、電視的實際報廢率分別約為27%、42%、66%、82%,存在大量應報廢而未報廢的耐用家電處於超齡服役階段。”羅岸陽稱,消費品以舊換新係列政策有利於打通家電生產、銷售、回收、拆解、再利用的完整生態鏈條,通過讓利消費者、補貼拆解企業從而提高回收價格的方式更好地推動消費者以舊換新的消費意願。 |
下一篇:這些消費,今年要火! |
相关资料 |